数字农科院2.0

地下滴灌对冬小麦-夏玉米根系吸水特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明达;张素瑜;杨慎骄;关小康;李帅;陈金平;王同朝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根系吸水速率;灌溉方式;累计根系吸水量;产量;水分利用

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年卷期: 2023 年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2020版) ; ; CSCD(2023-2024年度) ; ; 科技核心(2023版) ; ; 农林核心(2020版)

摘要: 了解根系吸水模式对缺水地区发展高效的灌溉管理措施至关重要。大多数估算根系吸水的模型或传统方法都需要对根系形态有详细的了解,而这很难在原位条件下获得。本研究借助Insentek水分监测仪来估算地下滴灌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的根系吸水特征。试验于2018—2019年在防雨棚下测坑内进行,地下灌溉量分别为作物蒸发蒸散量(ETc)的0.4、0.8、1.0和1.2倍,记为0.4ETc、0.8ETc、1.0ETc和1.2ETc,并设置地面灌溉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土壤上层(20~50 cm)和下层(60~100 cm)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存在互补效应;除0.4ETc外,灌溉后,下层土壤根系吸水速率降低;在各灌溉周期的后期,当上层根系吸水速率降低时,下层根系吸水速率表现为增强趋势;与CK处理相比,1.0ETc处理的根系吸水速率波动幅度较小,其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7.4%和15.3%;与1.0ETc处理相比,0.8ETc处理主要降低了冬小麦灌浆前期和夏玉米灌浆后期的测定间隔累计根系吸水量,最终,0.8ETc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增加12.7%,而夏玉米产量没有显著降低;与1.0ETc处理相比,0.8ETc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综上,地下滴灌适度亏缺灌溉(0.8ETc)增强深层土壤根系吸水能力,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及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是当前一种有效的高产节水灌溉策略。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西南区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刘战东,刘祖贵,王秀全,秦安振,南纪琴,肖俊夫. 2014

[2]水肥一体化对小麦水分利用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郭培武,赵俊晔,石玉,于振文. 2019

[3]不同灌溉方式对云南大叶茶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杨净云,张兰芬,翟国亮,刘杨,宗洁. 2012

[4]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宁慧峰,崔嘉欣,刘浩,孙景生. 2017

[5]黄土高原苜蓿-冬小麦轮作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产量响应. 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Bellotti W.D,陈文. 2004

[6]不同水分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张俊鹏,刘祖贵,孙景生,申孝军,刘小飞. 2015

[7]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碧胜,蔡典雄,武雪萍,李景,梁国鹏,于维水,王相玲,杨毅宇,王小彬. 2015

[8]间作条件下水分在作物间的分配与利用研究进展. 高阳,段爱旺,刘浩,刘战东,申孝军. 2007

[9]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宜丽宏,王丽,张孟妮,毛平平,党建友,吴会军,李银坤,张永清,张晶,裴雪霞,武雪萍. 2017

[10]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东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周婵婵, 黄元财, 贾宝艳, 王岩, 李瑞峰, 王术, 冯跃, Fugen Dou. 2019

[11]流水灌溉减轻晚稻秧苗高温伤害的研究. 易子豪,朱德峰,王亚梁,张玉屏,向镜,张义凯,陈惠哲. 2019

[12]不同灌溉方式的水稻生理效应研究. 郑志明,王兆骞,倪文. 1992

[13]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需水量和生长的影响. 张玉屏,朱德峰,林贤青,陈惠哲,张卫星. 2007

[14]天津西北部土壤砷含量空间变异性. 李野,宋志廷,赵玉杰,张铁亮,周其文. 2016

[15]不同试点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白莉萍,林而达,饶敏杰. 2005

[16]不同灌溉方式下底墒水矿化度对棉花出苗率的影响. 张俊鹏,孙景生,李科江,冯棣,郑春莲,马俊永. 2011

[17]北京市西甜瓜节水灌溉发展潜力分析. 赵俊晔,赵亮,张峭. 2014

[18]灌溉方式对优质晚稻褐飞虱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刘洋,陈恺林,方宝华,汤文光,周学其,张玉烛,陈松. 2016

[19]不同耕作和灌溉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刘战东,张凯,黄超,孙景生. 2019

[20]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与灌水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黄仲冬,齐学斌,樊向阳.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