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科院2.0

作物基因组学与作物科学革命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贾继增;高丽锋;赵光耀;周文斌;张卫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作物科学;基因组学;作物种质资源;作物育种;作物栽培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5 年 48 卷 17 期

页码: 3316-334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作物科学的发展对于世界粮食的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历史。通过比较中国与国际上矮化育种时间、矮源的来源以及同期主要绿色革命国家产量的提高幅度,证明中国应该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策源地与发起国之一。包括"中国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等成果在内的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国及世界作物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中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次绿色革命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遗传改良年增长仅为0.7%—0.9%,远低于1.7%的需求;肥水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机械化程度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目前迫切需要开展一场以"更高产、更高效、更优质、更环保"为主要目标的新的绿色革命。尽管传统的作物科学对作物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事实证明,仅靠传统的作物科学难以完成新的绿色革命重任。作物基因组学是当前生物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当前大多数作物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标志着作物科学已经进入基因组时代,为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基因组学的发展正在促进作物科学在以下4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促进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与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种质资源变异组学科的形成;(2)促进作物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的重大突破,推动育种基因组学的形成与发展;(3)推动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影响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批受环境因素调控的基因将被发现,促进栽培学研究向栽培基因组学的方向发展;(4)迅速提高特色作物的研究水平,缩小作物间研究差距。当前是作物科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种质资源变异组学、育种基因组学与栽培基因组学的发展将引起作物科学的革命,并将由此引发新的绿色革命。文中分析了中国当前在研究队伍的组织、研究题目与研究材料的选择与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及发展方向。

分类号: S33`S188

  • 相关文献

[1]种质资源学与基因组学相结合-破解基因发掘与育种利用的难题. 张学勇,郝晨阳,焦成智,李甜,毛龙,刘旭. 2023

[2]数学化栽培的框架与技术体系探讨. 曹宏鑫,张春雷,金之庆,石春林,葛道阔,许金芳,刘奇勇,高亮之. 2005

[3]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 谢立勇,林而达. 2006

[4]宁夏中卫硒砂瓜产业的研究与发展. 张显,丁群英,刘君璞,马跃. 2007

[5]主要作物遗传育种综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论坛. 王雯玥,肖永贵,杨建仓,谭光万. 2017

[6]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论坛. 王雯玥,杨涛,谭光万,杨建仓. 2018

[7]作物科学重点领域研究主题识别方法研究——以中美法国家级农业研究机构为例. 陈露,颜蕴,王婷. 2016

[8]面向生物质产业的作物科学研究. 李桂英,路明. 2005

[9]除草剂抗性农作物育种研究进展. 李燕敏,祁显涛,刘昌林,刘方,谢传晓. 2017

[10]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进展与挑战. 王福军,赵开军. 2018

[11]1960~2004年中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陆建中,付长亮. 2008

[12]高屋建瓴脚踏实地——向王金陵教授学习;祝贺王金陵教授九十华诞. 常汝镇,邱丽娟,李文滨,韩天富,李新海. 2006

[13]利用花药相关基因及启动子创制雄性不育种质研究进展. 杨晓杰,房卫平,谢德意,周小玲,赵元明,赵付安,唐中杰,李付广. 2011

[14]作物育种试验区机械化的研究进展. 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 2006

[15]苗期标记性状在我国作物育种及种子纯度鉴定上的研究应用进展. 马双武. 2011

[16]作物低植酸育种研究进展. 赵建军,许泽永,方小平. 2003

[17]油菜素内酯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性的机制及其育种应用研究. 曹清河. 2015

[18]CodeFinder;一个用于育种系谱信息查找的Excel宏. 刘红艳. 2007

[19]利用花药相关基因及启动子创制雄性不育种质进展. 杨晓杰,赵付安,谢德意,赵元明,唐中杰,李付广,房卫平. 2011

[20]同源转基因将成为利用野生资源进行作物育种的一种有效手段. 黄三文,杜永臣,屈冬玉,Evert Jacobsen.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