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科院2.0

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东北地区褐土稳定性有机碳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黄磊;张然;陈雅丽;牛翠云;翁莉萍;马杰;李永涛;张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氮肥;秸秆;褐土;稳定性有机碳

期刊名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SN: 1672-2043

年卷期: 2023 年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2020版) ; ; CSCD(2023-2024年度) ; ; 科技核心(2023版) ; ; 农林核心(2020版)

摘要: 为探究长期施用氮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农田土壤有机碳(TOC)的稳定性,以辽宁省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连续8年施肥的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质酸碱提取和密度分级实验、金属氧化物形态提取实验、碳14定年和次氯酸钠氧化实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长期施用氮肥和秸秆下农田土壤TOC的含量、化学组成及其年龄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单施氮肥处理组的有机碳含量降低了5.5%,而氮肥配施秸秆则升高了2.8%,但两个处理土壤碳氮比均高于对照。随着氮肥和秸秆的加入,土壤有机质酸碱可提取部分的总占比降低,其中胡敏酸从63.6%降低到了49.5%,酸碱不可提取部分(即胡敏素)的占比升高(25.9%~39.0%);各处理间土壤TOC的轻重组分级没有显著差异,均以重组有机碳为主要成分,占总有机碳的62.3%±0.4%。同时,重组分中可提取的碳和铁铝的比值非常低,表明重组分里的土壤有机质除了与铁铝氧化物结合之外,很可能大部分以团聚或者包被的形式与黏土结合。碳14定年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中土壤的年龄在距今2000年左右,试验区农田土壤以长期稳定有机碳为主。研究表明,因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向土壤中增加新有机碳,增加了土壤中的矿质结合的胡敏素类有机质;而所产生的激发效应导致土壤中部分原有的稳定有机碳降解,减少了腐植酸类有机质。新增有机碳的不稳定性及激发效应导致的原有稳定有机碳的降解,制约了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土壤TOC累积的贡献。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长期试验条件下褐土地力贡献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秀娟,任意,张淑香. 2017

[2]我国褐土耕地质量的演变及对生产力的影响. 陈延华,王乐,张淑香,郭宁,马常宝,李春花,徐明岗,邹国元. 2019

[3]长期施肥下褐土生产力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陈延华,王乐,张淑香,任意,李春花,徐明岗,赵同科. 2018

[4]冀北山地5个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剖面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 安红艳,龙怀玉,张认连,雷秋良,穆真. 2012

[5]红壤和褐土中磷的吸附及其对镉离子吸附-解吸的影响. 宫春艳,吴英,徐明岗,周世伟,吕粉桃,陈苗苗. 2008

[6]褐土上不同氮、钾比例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梁洪波,董建新,元建,李念胜. 2006

[7]山西褐土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平衡的影响. 王宏庭,金继运,王斌,赵萍萍. 2010

[8]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王兴凯,徐明岗,王小利,周怀平. 2019

[9]外源铜锌在我国典型土壤中的老化特征. 徐明岗,王宝奇,周世伟,李淑芹,陈苗苗,段改莲. 2008

[10]K~+浓度对潮土和褐土钾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龙怀玉,李韵珠,蒋以超. 2001

[11]褐土耕地肥力质量与作物产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田有国,张淑香,刘景,徐明岗,李昆. 2010

[12]25年来褐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 赵秀娟,任意,张淑香. 2017

[13]温度对潮土和褐土钾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龙怀玉,李韵珠,张维理,蒋以超. 2004

[14]长期不同施肥下褐土有机碳储量及活性碳组分. 赵玉皓,张艳杰,李贵春,赵凯,李忠芳,唐政,鲁顺保. 2016

[15]无机肥配施粪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李贵春,周颖,杨晓梅,尹昌斌,南云不二男. 2013

[16]不同施氮水平对山东褐土烟田供氮状况及烤烟质量的影响. 荣凡番,张忠锋,张教侠,刘昌宝,马兴华,吴元华,王文杰,田雷,苑举民,石屹,元建. 2009

[17]水分调控对烟叶钾及钙、镁含量的影响. 董建新,梁洪波,元建,李念胜. 2006

[18]长期秸秆还田显著降低褐土底层有机碳储量. 徐虎,蔡岸冬,周怀平,Colinet Gilles,张文菊,徐明岗. 2021

[19]长期秸秆还田显著降低褐土底层有机碳储量. 徐虎,蔡岸冬,周怀平,Colinet Gilles,张文菊,徐明岗. 2021

[20]K~+浓度对潮土和褐土钾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龙怀玉,李韵珠,蒋以超.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