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科院2.0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韩紫璇;房静静;武雪萍;姜宇;宋霄君;刘晓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化肥;暗棕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小麦产量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3 年 8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2020版) ; ; CSCD(2023-2024年度) ; ; 科技核心(2023版) ; ; 农林核心(2020版)

摘要: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麦秸隔年还田,用量为3000 kg·hm-2,氮磷化肥用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SOC)、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结果](1)长期秸秆配施化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NP相比,S+NP处理土壤容重降低4.7%,>2 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重量直径(GWD)分别提升254.4%、76.5%和91.3%.(2)S+NP、S+1/2NP处理>2 mm团聚体百分含量、MWD和GWD显著高于S+1/4NP,分别增加了49.1%—52.4%,19.43%—22.4% 和24.2%—33.3%.(3)S+NP、S+1/2NP、S+1/4NP和NP相比增加了>2 mm和>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全氮贡献率,并显著提高全土SOC、SMBC和SMBN含量;其中,SOC含量在S+NP中最高,比S+1/2NP、S+1/4NP高6.3%和12.6%.(4)产量表现为S+NP>NP>S+1/2NP>S+1/4NP处理,S+NP比减施化肥处理提高小麦产量28.6%—47.5%.(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SOC含量及小麦产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2 mm和>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和GWD分别与全土SOC含量及小麦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暗棕壤地区在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化肥量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时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小麦产量,最大化实现土壤结构改良、肥力提升和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 李桂花. 2010

[2]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冲积土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舒丽,陈强,陈尚洪,陈红琳. 2011

[3]长期单施有机肥和化肥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唐继伟,徐久凯,温延臣,田昌玉,林治安,赵秉强. 2019

[4]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栗钙土区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长期效应研究.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陈占全. 2009

[5]长期保护性耕作可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 宋霄君,吴会军,武雪萍,李倩,王碧胜,李生平,梁国鹏,李景,刘彩彩,张孟妮. 2018

[6]长期不同施肥对暗棕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杨芊葆,范分良,王万雄,梁永超,李兆君,崔喜安,魏丹. 2010

[7]长期定位施肥对暗棕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丁珊珊,徐宁彤,徐明岗. 2009

[8]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对暗棕壤土壤酶活性及春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丁维婷,武雪萍,张继宗,姜宇,房静静,宋霄君,李婧妤,郑凤君,张孟妮,刘晓彤. 2020

[9]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对茶园土壤剖面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明亮,刘惠芬,王丽丽,杨殿林,王永慧,汪洋. 2020

[10]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稳定氮素供应. 高菊生,黄晶,杨志长,曹卫东,张会民,高鹏,高学成. 2020

[11]地膜覆盖对北方旱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刘秀,司鹏飞,张哲,陈保青,董雯怡,严昌荣,刘恩科. 2018

[12]冻融过程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 王风,韩晓增,李良皓,张克强. 2009

[13]草灌植被恢复提高坡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碳、氮含量的有效性:退耕年限的影响. 刘文祥,李勇,于寒青. 2015

[14]草灌植被恢复提高坡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碳、 氮含量的有效性: 退耕年限的影响. 刘文祥,李勇,于寒青. 2016

[15]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薛冉,郭雅婧,苗福泓,李世卿,郭正刚,沈禹颖. 2014

[16]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高大于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在土壤增碳中的作用. 于寒青,李勇,金发会,孙丽芳. 2012

[17]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有机质组分和氮素流失风险的影响. 申军强,刘宏斌,胡万里,翟丽梅,雷宝坤. 2013

[18]草灌植被恢复提高坡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碳、氮含量的有效性:退耕年限的影响. 刘文祥,李勇,于寒青. 2016

[19]秸秆还田年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崔思远,曹光乔. 2022

[20]化肥减施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水稳性团聚体及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聂鑫,鲁艳红,廖育林,高雅洁,程会丹,朱启东,曹卫东,聂军.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