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科院2.0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采用“两晚”技术的产量效应模拟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靖;冯利平;潘学标;余卫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气候变暖;冬前积温;适宜播期;适应;APSIM模型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

ISSN: 1000-6362

年卷期: 2015 年 36 卷 05 期

页码: 611-6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两晚"技术即冬小麦播期适当推迟,夏玉米适当晚收,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体系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本文应用APSIM模型模拟了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两晚"技术对河北、山东和河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方式相比,气候变暖后(2000-2009年)如果采用"两晚"技术,雨养条件和充分灌溉条件下都会使小麦轻微减产,而玉米较大幅度增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增加,但各地增加的幅度会有不同。具体表现为:雨养条件下,河北、山东和河南小麦平均减产率分别为7.8%,5.1%和2.5%,玉米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9.8%,14.5%和13.4%,三地小麦-玉米体系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0.7%,3.2%和4.8%;充分灌溉条件下,河北、山东和河南小麦平均减产率分别为1.8%,0.5%和0.9%,玉米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4.2%,8.0%和8.5%,三地小麦-玉米体系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5%,3.4%和2.8%。说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方式中采用"两晚"技术能够适应当前气候变暖特点,实现总产量增加,其中河北省北部地区为增产高值区。

分类号: S512.11`S513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对旱作冬小麦后茬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其APSIM模拟. 杨轩,谭广洋,沈禹颖. 2013

[2]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适宜播期分析. 张镇涛,杨晓光,高继卿,王晓煜,白帆,孙爽,刘志娟,明博,谢瑞芝,王克如,李少昆. 2018

[3]黄淮海南部水浇地小麦少免耕沟播技术模式. 赵广才,朱新开,王法宏,周继泽,李洪文. 2014

[4]模拟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韩宗礼,谭晓玲,范佳,孙京瑞,陈巨莲. 2018

[5]1992—2012年东北水稻生育期变化分析. 高孟霜,许吟隆,殷红,李阔,李新华. 2018

[6]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青稞生长的影响. 刘国一,谢永春,侯亚红,李雪,张华国,万运帆. 2018

[7]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张明乾,陈金,郭嘉,田云录,杨世佳,张丽,杨冰,张卫建. 2013

[8]长江下游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对夜间增温的响应.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2013

[9]气候变暖对昆虫影响研究进展. 陈瑜,马春森. 2010

[10]7月草业科学大事记-国内篇. 成慧. 2009

[11]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 秦大河,丁一汇,王绍武,王苏民,董光荣,林而达,刘春蓁,佘之祥,孙惠南,王守荣,伍光和. 2002

[12]青海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区小麦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力,李凤霞,徐维新,李晓东,苏文将. 2011

[13]被动式夜间增温设施设计及其增温效果. 陈金,杨飞,张彬,田云录,董文军,张卫建. 2010

[14]夜间增温对冬小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 张明乾,韩证仿,陈金,郭嘉,田云录,张彬,杨冰,张卫建. 2012

[15]气候变暖和覆膜对新疆不同熟性棉花种植区划的影响. 胡莉婷,胡琦,潘学标,马雪晴,徐琳,王香茹,张恒恒. 2019

[16]冬小麦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张卫建,陈金,田云录. 2012

[17]极端高温和持续中等高温对小菜蛾耐热性的影响. 刘大成,杨中侠,张薇. 2019

[18]麦田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增温效果. 郑建初,张彬,陈金,董文军,杨飞,张卫建. 2010

[19]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2014

[20]气候变暖对土壤化肥用量和肥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修兰,徐师华.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