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科院2.0

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策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国平;吴孔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玉米;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种植策略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22 年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2020版) ; CSCD(2020-2021年度) ; 农林核心(2020版) ; 科技核心(2020版)

摘要: 玉米是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事关世界粮食安全。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国家采取了以喷施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策略,但存在较高的使用成本和环境风险。作为新一代的害虫防控技术,转基因抗虫玉米于1996年开始在美国商业化种植,并迅速推广到巴西等主要玉米生产国家,成为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lilalis等重大害虫的核心技术。本文综述了全球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的历史和防控害虫的作用,分析了美国对欧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等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及巴西等南美国家草地贪夜蛾对多种转基因抗虫玉米产生抗性的成因与教训。基于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化事件的研发现状、玉米生产模式、玉米害虫的区域发生特点和迁飞生物学等特性,提出了在南方和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种植包含Vip3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源头防控草地贪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包含Cry2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源头防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包含Cry1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源头防控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以及在双斑长跗萤叶甲 Monolepta hieroglyphica发生严重的地区种植包含Cry3B、Cry34/35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的区域性布局模式。要实施适合国情的高剂量-庇护所抗性治理措施,应基于转化事件是否对害虫达到高剂量要求而注册其相对应的靶标害虫种类。在当前产品的庇护所设置上,对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抗虫玉米和单基因抗虫玉米应采用10%~20%的结构性庇护所进行抗性治理,对防治亚洲玉米螟等害虫的多基因抗虫玉米可采用5%种子混合庇护所进行抗性治理。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靶标害虫对Bt玉米的抗性发展和治理策略. 王月琴,何康来,王振营. 2019

[2]我国Bt棉花商业化的环境影响与风险管理策略. . 2007

[3]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应用抗性治理策略. 沈平,孙卓婧,张华,李云河,李飞武,宋新元,郑戈. 2023

[4]人工智能辅助种植策略对温室草莓生产调控效果对比研究. 耿闻轩,赵俊晔,阮继伟,侯跃辉. 2022

[5]转基因玉米防治草地贪夜蛾应用进展. 任龙,沈明鹤,王溪竹,芮昌辉. 2020

[6]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张聪,袁志华,何康来,王振营. 2014

[7]转基因抗虫玉米环境安全性及我国应用前景. 何康来,崔蕾,王振营. 2011

[8]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瑞丰125 Cry1Ab/Cry2Aj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 李东阳,肖冰,王晨尧,杨现明,梁晋刚,吴孔明. 2022

[9]应用转基因玉米防治草地贪夜蛾. 梁晋刚,谢悦,肖冰,毕研哲,李东阳,张秀杰,萧玉涛. 2022

[10]转抗虫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的检测技术与生存竞争能力研究-基于草甘膦压力和对靶标害虫不防治环境下. 李捷,张兴华,马艳,杨兆光,乔艳艳. 2013

[11]转Bt基因棉对草蛉的影响. 魏伟,钱迎倩,马克平,张永军,吴孔明. 2002

[12]转抗虫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的检测技术与生存竞争能力研究——基于草甘膦压力和对靶标害虫不防治环境下. 李捷,张兴华,马艳,杨兆光,乔艳艳. 2013

[13]转双价抗虫基因棉花抗棉蚜效果的鉴定. 耿青山,马瑞燕,张锐,闫喜中,刘娜,郭红媛,郭三堆. 2005

[14]转Bt基因玉米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05

[15]转基因棉花主要靶标害虫的抗性发展及抗性治理策略研究. 郭芳,梁革梅,郭予元. 2010

[16]我国Bt棉花害虫地位演替规律. . 2012

[17]转双价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靶标害虫不防治环境下检测技术和生存竞争能力研究. 张兴华,马艳,杨兆光,乔艳艳. 2013

[18]“高剂量/庇护所”策略在Bt玉米靶标害虫抗性治理中的应用及成效. 杨晓伟,李云河,韩兰芝. 2022

[19]草地贪夜蛾对Bt玉米的抗性与治理对策思考. 何康来,王振营. 2020

[20]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陆宴辉,赵紫华,蔡晓明,崔丽,张浩男,肖海军,李振宇,张礼生,曾娟.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