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科院2.0

不同耕作措施下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宋霄君;李生平;卢晋晶;郑凤君;蔡典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团聚体;有机碳;δ13C;土壤酶;添加秸秆;耕作措施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1 年 54 卷 6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2020版) ; CSCD(2020-2021年度) ; 农林核心(2020版) ; 科技核心(2020版)

摘要: 【目的】探究添加秸秆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北方旱作农田固碳增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长期进行传统耕作(CT)和免耕(NT)的大田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每个处理15次重复。在2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通气培养,培养时间共180 d,此间定期取样进行有机碳含量、水稳性团聚体构成、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相关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1)添加秸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大团聚体含量。与CT相比,CTS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15%—46%;与NT相比,NTS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12%—21%;培养结束时,CTS、NTS处理的有机碳含量较初始分别提高26.8%和7.0%。CTS和NTS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50μm团聚体比例235%—310%,NTS较NT提高>250μm团聚体比例96%—149%。(2)添加秸秆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δ13C值,CTS处理为80.93‰—115.22‰,NTS为48.92‰—80.49‰;CTS秸秆来源碳所占比例显著高于NTS,较NTS处理提高13%—66%。(3)添加秸秆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MBC)含量、β-葡萄糖苷酶(BG)、β-纤维二糖苷酶(CBH)和β-木糖苷酶(BXYL)活性。CTS较CT提高MBC含量239%—623%,提高BG、CBH和BXYL活性58%—170%、52%—337%和117%170%;NTS较NT处理提高MBC含量124%—555%,提高BG、CBH和BXYL活性28%—181%、4%—304%和13%—118%。(4)土壤有机碳含量与BG、CBH和BXYL活性、MBC及>2 000μm、2 000—250μm团聚体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250—53μm、<53μm团聚体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BG、CBH、BXYL 3种酶活性彼此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均与MBC、>2 000μm团聚体、2 000—250μm团聚体显著正相关,与<53μm团聚体极显著负相关。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稳性大团聚体(>250μm)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48%,MBC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45%,BG、CBH和BXYL酶活性分别可解释有机碳变化的66%、44%、53%。【结论】添加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大团聚体含量,促进微生物数量增加和土壤酶活性增强,且对传统耕作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更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固定除了受团聚体物理保护外,还受土壤中微生物作用的调节。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不同耕作措施下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宋霄君,李生平,卢晋晶,郑凤君,蔡典雄. 2021

[2]添加玉米秸秆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李生平,宋霄君,刘彩彩,李倩,梁国鹏,蔡典雄,张继宗. 2019

[3]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严昌荣,刘恩科,何文清,刘爽,刘勤. 2010

[4]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及线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进展. 沈晓琳,王丽丽,汪洋,王明亮,杨殿林,赵建宁,李刚,轩清霞,王亮. 2020

[5]保护性耕作对丘陵区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唐晓红,魏朝富,吕家恪,罗友进,谢德体,潘根兴,曾希柏. 2009

[6]长期施肥对灌漠土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曾希柏,柴彦君,俄胜哲,车宗贤,黄涛,王亚男,苏世鸣,白玲玉. 2014

[7]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2015

[8]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周恒,时永杰,胡宇,陈璐,路远,田福平. 2017

[9]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2015

[10]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及全氮含量.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王碧胜,姚宇卿,吕军杰. 2021

[11]绿肥根茬还田和化肥用量对土壤团聚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小粉,王清涛,白双宇,卢彦琦,刘春增,曹卫东. 2021

[12]紫云英配施不同用量化肥对土壤养分、团聚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春增,刘小粉,李本银,王守刚,吕玉虎,潘兹亮,曹卫东. 2013

[13]施氮和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邢佳伊,李丽,王超,邢换丽,郝卫平,王耀生. 2021

[14]耕作措施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邓忠,翟国亮,吕谋超,宗洁,蔡九茂,李迎,张文正. 2015

[15]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 谢立勇,林而达. 2006

[16]西南区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刘战东,刘祖贵,王秀全,秦安振,南纪琴,肖俊夫. 2014

[17]生态环境因子对AM真菌孢子形成与分布的作用机制. 孙向伟,王晓娟,陈牧,豆存艳,高飞翔,金樑. 2011

[18]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代快,蔡典雄,王燕,赵全胜,张丁辰,冯宗会,张晓明,王小彬. 2010

[19]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作用效应. 杨凯,冯永忠,李永平,杨世琦,杨改河. 2009

[20]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刘爽,何文清,严昌荣,刘勤.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